
孙聪,中共党员,飞行器设计领域专家,1961年2月出生于av片沈阳市,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等职务,现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他主要从事飞机航空电子、隐身技术和总体设计研究,是歼-11系列飞机、歼-15飞机和“鹘鹰”飞机总设计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荣誉。
这是我国舰载机研制史上的标志性时刻——2012年11月23日,我国首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舰载战斗机歼-15首次降落在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甲板上,随后又成功完成滑跃式起飞。此后十几年时间里,从昼夜起降到海空突击再到伙伴加油,歼-15体系作战能力越来越强,规模战斗力已经形成。
作为歼-15飞机总设计师,孙聪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勇于开拓,为我军航空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开拓了中国飞机设计的新领域,填补了我国舰载机设计技术的空白,为实现强军梦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舰载机将变得更加智能。”展望未来,孙聪豪情满怀。
誓为海天铸利剑
我国的舰载机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接受研究任务后,孙聪与几个同事一起为歼-15舰载机起了个响亮的绰号——“飞鲨”。
摆在总设计师孙聪和他的团队面前的,几乎是一次从零开始的“探索之旅”。拦阻系统、起落架系统、机翼折叠系统等方面,都要符合“机舰适配性”等要求,都要进行全新的设计,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借鉴。
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孙聪全面主持飞机和舰机适配性设计、关键技术攻关、试制及试验试飞工作,主持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我国舰载机完整的技术体系,带出了一支成熟的研制团队。孙聪始终坚持在设计、试验、生产第一线坐镇指挥,现场协调解决各种问题。特别是在舰载机研制的关键阶段,从冰天雪地、严寒袭人的冬季到春暖花开、草木葱茏的初夏,只要没有重要会议,他一定会坐镇试飞现场。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他不顾个人安危,顶着震耳欲聋的噪声,站在飞机着陆区附近,近距离观察飞机着陆过程和飞机的动态响应。飞行回来后,他及时听取飞行员的反馈。深入一线,已成为他工作的常态,为他攻克难关、技术决策提供了依据。
2012年11月23日,歼-15飞机首次完美实现舰上起降。歼-15飞机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突破了舰载机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飞机研制从陆地走向海洋的重大跨越。孙聪所在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荣获航母工程建设重大贡献奖和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
唯以创新破难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飞机设计的生命,更是飞机设计师不变的追求。从设计理念、研发理念的变革到数字化手段、研发流程、仿真虚拟装配的管理,孙聪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鹘鹰”飞机是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战斗机,也是全新设计的新一代战斗机,挑战与超越成为该型飞机研制贯穿始终的主题。全新的设计理念、数百项关键技术攻关、新一代飞机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都是摆在研制团队面前的艰巨任务。
作为总设计师,孙聪直面挑战,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全新采用总体、气动、隐身、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世界首创敏捷制造技术,建立快速试制中心……他带领团队55天完成详细初步设计,6个月完成全机制造数模定义与制造数据集发布,13个月实现首飞,创造了一系列中国战机研制的新纪录。
2014年,“鹘鹰”飞机在珠海航展上惊艳亮相,竖起了自主研制新型战机的新丰碑。2015年,在号称“中东最具影响力”的迪拜航展上,“鹘鹰”飞机首次走出国门,震惊世人。
一路前行、一路开拓,一架架战鹰翱翔海天、一座座丰碑载入史册,孙聪和他的团队一次次拉近了中国航空技术与世界一流水平的距离。经过重点型号研制的风雨洗礼,走过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作为肩负时代重托的航空人,他深知自己任重道远。
2019年,孙聪担任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承担起了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重任。他带领全院上下从源头抓起,关注“从0到1”的基础研究,组建跨学科、大协作的航空国家实验室,有效提升了技术识别和预见能力,促进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持续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世界领先的航空科技研究高地。他带领团队瞄准科技发展的前沿、交叉、新兴领域,构建面向未来10—30年的航空技术储备;他牵头论证航空重大科技方向,重点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他引领智能航空、绿色航空、数字航空、安全航空的重大创新和应用,深入研究新型装备的作战使用,探索颠覆性航空技术,为航空工业重大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航空科技创新育先机、开新局,实现航空强国的征程上,孙聪院士仍在奋力前行。